根據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UN PRI)和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SIA)等國際組織初步達成的共識,ESG投資目前在市場上有七種基本策略,分別是:負面剔除法、正面優選法、依公約篩選、ESG整合、股東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和影響力投資。其中每一種策略都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聯合一起綜合使用。
資料來源: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
01負面剔除法——曆史最悠久的方法
被動剔除又稱之為負面剔除法,是七種策略中曆史最悠久的方法,是整個ESG投資理念體系的起源,具有最廣泛的應用場景。從策略選擇上,負面剔除法與正面優選法、依公約篩選均屬於篩選型策略。早在倫理概念下的投資期,就有投資者在投資選擇過程中主動規避武器、酒精、奴隸買賣等行業,在投資組合中主動剔除與理念相沖突的“罪惡股”,由此形成了負面剔除法的曆史雛形。早期的負面剔除法,主要動機是出於倫理和價值觀方面的考慮。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理念的發展,投資利益之外的倫理訴求逐步內化為投資訴求。人們發覺,在倫理不斷影響下形成的價值觀,會通過社會傳播鏈條的作用,將不利因素轉化為影響投資利潤的相關因子。
負面剔除策略在公司治理方面應用比較廣泛,多數投資者會將不透明的會計核算、高質押股權、低水平公司治理能力等設為風險警戒線,一旦突破紅線,立刻將該公司股票從資產組合中排除。
雖然負面剔除法簡單易行,為ESG投資者所廣泛青睞,但缺陷也十分明顯:一是從價值本身來評價,倫理道德的內在價值與評判標准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且不同投資主體的主觀評判標准不盡相同,所認定的“罪惡股”也可能大相徑庭,無法形成統一的篩選框架。ESG負面清單需要根據國別、區域、主體、環境等眾多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籠統地畫地為牢,劃線區分。二是各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不同,負面剔除的標准設定存在障礙。在公司治理層面,以德國雙層結構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下設立了監事會和董事會,兩者相互制約平衡;以美國單層結構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不設監事會,主要依賴獨立董事對董事會的決策進行制約和監督。兩種不同體系下,董事和監事人員構成、評判標准、履職流程等存在差異。相對於前面兩個國家,中國的公司制度同時借鑒了德國、美國的特點,既有監事會監督,也有獨立董事參與。在中國獨特的政治和法律框架下,很難就某一個單獨的體系進行評判分類,特別是借鑒國外ESG評級機構的打分標准時,這個評判標准矛盾的問題尤為突出。
負面剔除法的諸多問題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在實踐中,普遍認同的做法是通過ESG整合對負面剔除策略進行進一步優化。
02主動整合——多措並舉的綜合體
主動整合策略包括了正面優選、依公約篩選、ESG整合三個方法。這個三種方法擁有同樣一種特性,即會集合在一起或者與其他非ESG投資方法組合使用,體現了多措並舉的綜合體特征。
正面優選策略為ESG評估模型建立了核心支柱,但若純粹使用正面優選法,優中選優使投資范圍過度縮小,客觀上形成了投資傾斜,投資風險敞口可能會集中在某些地區或行業類型上;
依公約篩選在ESG整合過程中對篩選標准作出要求,不受限於篩選的方向,既可以優中選優,也可以進行負面排除;
ESG整合策略是特征最突出的。投資人在研究財務狀況的同時兼顧非財務的ESG分析,精選出財務績效與ESG表現雙突出的資產合集。
ESG整合策略是一次以問題為導向的發展進步,ESG整合策略從根源上彌補了負面剔除引發的諸多問題,突出整體策略的優勢,使投資組合ESG質量全面提升,不再需要以增加無益的風險暴露因素和犧牲投資收益為代價。ESG整合策略,能在較低的成本下顯著改善目標投資組,融合投資角度與財務績效兩個目標。
ESG整合策略是馬科維茨資產組合思想的現代化具體表現,具有自身的明顯特征。雖然其總是與其他策略放在一起綜合運用,並沒有顯現出自身的特性,但事實上,它的底層邏輯是通過量化優化,促使資產組合的風險調整收益發生量的提升和質的變化,這也正是現代投資思想的理論原點。所以,ESG整合策略是主動整合策略的典型代表,在實例應用上存在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國際資本市場的實踐也在逐步印證ESG整合策略的發展趨勢,ESG投資主流策略正從負面剔除轉向ESG整合。ESG投資誕生初期,投資者主要通過負面篩選的方式,在投資組合中排除一些與他們的價值觀和倫理相悖的行業或公司。因此,負面篩選法是出現較早且早期應用更為廣泛的ESG投資策略。但隨著ESG披露及評級體系的完善,加之資產管理機構在ESG投資實踐過程中的不斷進化,目前采用ESG整合策略的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過負面篩選策略,成為目前市場上最主流的ESG投資策略,2020年初規模合計25.20萬億美元,在各類策略中占到43.03%。同時,ESG整合策略對負面篩選策略有一定的替代性,采用負面篩選策略的資產管理規模從2018年初的19.77萬億美元下降至2020年初的15.03萬億美元。
03積極倡導——“用腳投票”轉變為“用手投票”
股東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和影響力投資這三個基本策略歸於“積極倡導”這個大類,因其在追求ESG目標提升方面體現出高主動性。
股東積極參與
投資人憑借手中持有的股票,積極參與投資對象的管理活動,包括通過直接的公司參與(即與高管和/或公司董事會溝通)、提交或共同提交股東提案,以及在綜合 ESG 方針指導下的代理投票,促進公司實現良性變革。投資者通過參與標的公司的運營決策與董事會投票兩環節主動參與標的企業的公司治理,推動並引導公司推行ESG理念,這一投資理念貫徹到公司治理過程中,反映了投資者股權觀念和實踐的曆史性變化。
20世紀80年代之前,華爾街的投資者都熱衷於財務性投資,信奉不插手公司治理活動的原則。他們持有股票的目標僅僅是被動獲得收益。如果公司運轉模式如預期,他們將買入或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一旦公司經營出現可預見問題,財務數據明顯下滑,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拋出股票,這種股票行權的方式被戲稱為“用腳投票”。隨著價值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理念的興起,投資者將通過行使股權權益,積極參與公司經營管理,達到降低風險、提高收益的目的,運用法律賦予的權利維護股票價格。相較於“用腳投票”,股東積極參與公司治理也被稱為“用手投票”。
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
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指的是對有助於可持續發展主題(例如可持續農業、綠色建築、綠色能源、智慧城市等主題)的資產進行投資,必須錨定環境和社會領域裏某個突出問題,以資金引導的方式,獲取可持續解決方案。該策略注重社會長期發展趨勢,而不是對於特定公司或行業進行ESG評價。
在ESG投資策略中,“可持續投資”與“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存在差異。從曆史發展沿革來看,“可持續投資”是集合“倫理投資”“責任投資”與“ESG投資”的演化橋梁,可以將“可持續投資”看作“ESG投資”的前身或在內涵上的一種延伸,在多數場景下可以視為相同概念。“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是ESG投資方法中的一種,是“可持續投資”的延伸。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是聯合國17項持續發展目標的政策賦能,基於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組織等各方政策激勵,從宏觀經濟的結構性變革中引導新的投資方向。
影響力投資
影響力投資是以推動公益事業進步為目的的專業投資活動,這種投資模式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於2007年前後提出,此後影響力投資在全球范圍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
影響力投資是義利並舉、公益與商業相融合的投資,在追求一定的財務回報外,在社會和環境影響力方面也有量化的回報指標。主要目標是為了改善發展中國家社會底層的民生問題或通過投資行為實現正面的社會和環境效應,投資的對象往往是能夠帶來正面社會或環境效應的,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和民生息息相關的環境、住房、基礎教育和健康等行業。中國比歐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2000年前後才陸續成立首批影響力投資機構。在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提出“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為影響力投資提供政策支持,中國影響力投資逐步興起,截至2020年底,投資總額大約1.63億美元,方興未艾。
04七種ESG投資策略的資產規模
截至2020年底,全球范圍內得到最普遍應用的ESG投資策略為ESG整合和負面篩選策略,可持續主題投資策略的應用得到廣泛響應。根據全球可持續發展投資協會(GSIA)統計,2020年全球范圍內,采用各可持續投資策略的資產規模排名依次為:ESG整合(25.2萬億美元)、負面篩選(15.0萬億美元)、股東積極參與(10.5萬億美元)、依公約篩選(4.1萬億美元)、可持續主題投資(1.9萬億美元)、正面篩選(1.3萬億美元)、影響力投資(3520億美元)。
2016—2020年期間,可持續主題投資、ESG整合策略的應用顯著提升。全球使用可持續主題投資的資管規模在4年間累計增長605%,使用ESG整合的資管規模增長143%,相比之下,使用標准篩選策略的資產規模下降了33%。
各類策略ESG產品規模
資料來源: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
注:產品投資策略由GSIA通過向資產管理人發放問卷的形式統計得到,一個產品可以聲明采用多種策略。
不同年份各類策略ESG產品占比
資料來源: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
總結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與此同時,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推動下,可持續發展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心主題。ESG理念迎來了曆史的機遇期,ESG投資也正處於曆史發展的關鍵階段,距離“止於至善”的終極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曆史的演變,理論的突破,有待於創新方法和創新工具的不斷湧現,這將要超過形式邏輯的局限,將倫理目標和經濟目標一體化推進,將定性和定量方法融合,構成ESG方法論創新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ESG投資策略、產品布局與政策建議》;光大信托
2、《環保工程與服務行業:東吳ESG專題研究1全球視角ESG投資的緣起、評級體系及投資現狀-20220112(29頁)》
3、ESG投資系列(1):ESG的興起、現狀與展望;中金
4、《ESG投資發展模式及金融支持策略研究》;金融時報;2022-08-15(版次:11版)
5、《投資史》(結論)翻譯實踐報告;朱紅霞(導師:陳令君;楊瑋斌);鄭州大學,碩士(專業:翻譯學);2017
6、 《ESG投資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李胡揚;《內蒙古統計》;2022-10-28
7、《我國保險機構開展ESG可持續投資的機遇與實踐策略》;白雪石,任橋,劉鑫,金林立;《保險理論與實踐》;2021-05-28
8、《整合資源,凝聚力量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融資簡述》;白澄宇;《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0-03-30
9、《基於機器學習的ESG因子整合選股策略比較》;張望舒(導師:馬立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專業:應用統計);2022
10、《惡意收購下股東積極主義的研究--以浙民投收購振興生化為例》;李志穎(導師:陳信元);上海財經大學,碩士(專業:會計碩士);2019
11、《義利螺旋——ESG投資的邏輯與方法》;陳璞;東方出版社;2023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只是發布研究作者依據其認為可靠且目前已公開的信息撰寫的文章,力求但不保證該信息的准確性和完整性,訂閱者也不應該認為該信息是准確完整的,本公眾號對任何可能存在的錯誤或遺漏均不承擔責任。本公眾號內容經作者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的立場與觀點,同時,本公司也不保證文中觀點和陳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本公眾號所載信息、意見不構成所述證券或金融工具買賣的出價或征價,評級、目標價、估值、盈利預測等分析判斷亦不構成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投資建議。該等信息、意見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意見,亦不構成任何法律、稅務、會計、投資或其他專業咨詢建議,訂閱者應當對本公眾號中的信息和意見進行評估,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未經公司事先書面授權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制和發布,亦不得作為訴訟、仲裁、傳媒及任何單位或個人引用的證明或依據,不得用於未經允許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發,需注明出處,且不得對研究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任何未經公司授權擅自使用本公眾號內容的,本公司有權追究其侵權責任並要求賠償損失。
公司對本公眾號所載資料的准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所造成的任何後果,本公司及/或其關聯公司及其任何董事、管理人員、雇員或代理人均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