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ESG理念與中國現代化發展理念相融合,環境(E)發展依托碳達峰碳中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和林業、海洋資源等諸多議題,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S)發展依托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等諸多方面,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治理(G)依托黨的統一領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等原則和目標,為有效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提供體系化支撐。ESG理念可以成為國有企業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
ESG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三個理念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是一種更加深層次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標准、治理績效的評判標准,是投資和評估企業的新理念新方法,不僅重視企業的財務績效,也更加重視ESG非財務信息,是一種全新的投資理念,評估企業投資行為和投資對象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貢獻程度。
一、ESG曆史沿革
ESG的發展曆史悠久,企業實踐先出現,投資實踐後跟上。企業的ESG實踐始於19世紀中後期,迄今為止有150年曆史。ESG投資理念最早起源於宗教興起的倫理投資(Ethical Investment),由於宗教信仰的遵守,人們拒絕投資於與教義信仰相違背的行業,例如當時興起的武器、煙草、奴隸貿易等暴利行業,通過這些社會標准來約束和規范教徒的投資行為。
現代社會責任投資概念的誕生
20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南非種族隔離事件、橫空出世的環保主義著作《寂靜的春天》 描寫的環境汙染災難發人深省,反戰抗議、人權運動、環保運動、反種族隔離運動開始興起,一些投資者開始通過投資行為來表達自己與這些運動相一致的價值觀和訴求,由此孕育了現代社會責任投資概念的誕生。例如1971年成立的美國的帕斯全球基金(Pax World Funds),拒絕投資利用越南戰爭獲利的公司,並強調勞工權益問題;1988年成立的英國的梅林生態基金(MerlinEcology Fund),只投資於注重環境保護的公司。此外這一時期,世界上也發生了幾起環境災難,包括1989年阿拉斯加港灣的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的大規模石油泄漏事件,這場災難也促使了環境責任經濟聯盟(CERES)的成立,聯盟也是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的成立方。
ESG理念開始流行
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負面效應,全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氣候、環境、資源挑戰,環保運動也隨之興起。20世紀中葉,歐美的公眾環保運動,抗議和抵制企業因過度追求利潤而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隨著環境保護理念深入發展,國際諸多機構開始關注環保問題。社會責任投資開始由道德理論方面轉向投資策略層面,在投資決策中綜合考慮公司ESG績效表現,衡量ESG投資策略對投資風險和投資收益的影響。可持續發展指數陸續發布,包括1990年,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發布的多米尼400社會指數(Domini 400 Social Index),現在已更名為 MSCI KLD 400社會指數,這是同類指數中第一個通過資本化加權方法跟蹤可持續投資的指數。199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在裏約熱內盧的地球峰會上發起金融倡議,希望金融機構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納入決策過程,發揮金融投資的力量促進可持續發展。1997年,GRI成立,成為世界首家制定可持續發展報告准則的獨立國際組織,所發布的准則也成為目前被最廣泛采用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標准之一。
ESG投資理念逐漸形成
2004年,通過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發布了報告《在乎者即贏家》(Who Cares Wins),該報告為如何在投融資活動中融入ESG因素以及為如何在公司運營中融入 ESG 因素給出了指引。2006年,在金融倡議的支持下聯合國發布了負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of Responsible Investments,簡稱 PRI)。自此,ESG指標成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ESG投資成為全球主流的投資策略和投資方法之一,且顯現出越來越高的重要性。
數據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東方證券研究所
二、ESG發展背景
ESG投資理念興起背景
(1)全球人口規模持續增長,人口老齡化加劇。根據聯合國數據,全球人口持續增長,預計在本世紀中葉全球人口達到97億,本世紀末增至近110億。與之相伴,全球人口構成進一步變遷,人口老齡化發展深化,2019年,全球每11個人中有一個人是65歲以上老人(9%),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每六個人中有一個人是65歲以上老人(16%)。在全球人口增長,人口老齡化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如何實現以促進經濟繁榮、增進社會福祉及保護環境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課題。
世界人口展望(中等生育率方案)
數據來源: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 ,東方證券研究所
(2)全球投資思潮發生巨變,從單一利潤理念向社會責任理念轉變。邁入21世紀,隨著ESG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開始認真研究ESG投資理念,將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評估的過程,在眾多機構投資者之間達成了共識,企業不僅僅有責任“創造利潤價值”,更加有責任“推動社會整體進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作為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通過產品或服務選擇將環保理念傳導給企業,影響投資者。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企業為了獲取額外的收入與利潤,更加注重生產過程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從長期的角度看,資本市場無法擺脫環境和社會兩大責任,承擔社會責任和保護環境是資本市場持續追求投資回報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向。
(3)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共識。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資金需求量大,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明顯。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提供推進世界可持續性發展的全球公認框架,由聯合國全體成員國 (193 個)代表國際社會通過,於2016年1月生效。SDG 共有17項目標及169項具體目標,要在2030年前實現這些目標不僅需要各國政府的努力,聯合國還呼籲私營企業、民間組織以及所有人都行動起來,才能共同取得成功。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預測,為實現2030年SDGs目標,全球每年需要投入5-7萬億美元,其中發展中國家的總投資需求估計在每年3.3-4.5萬億美元之間,用於發展基礎設施、保障糧食安全、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提高健康和教育質量。但可用資金並未達到實現SDGs和《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規模和速度,發展中國家用於實現SDGs的資金缺口估計為每年2.5萬億美元。與此同時,投資於SDGs具有顯著經濟效益,到2030年實現SDGs可以開辟12萬億美元的市場機會並創造3.8億個工作崗位(近90%的崗位位於發展中國家),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將節省約26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UNDP
三、ESG投資現狀
ESG全球投資參與
近年來,全球市場對於 ESG 投資的關注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到 ESG 投資管理。根據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的數據整理,自2006年原則提出以來,資產管理、簽署人總數和資產所有者簽署人數量都增加迅速。截至2023年3月31日,UNPRI 簽署者達到5380家,保持穩定增長趨勢。
可持續發展基金
可持續發展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從2020年的2.5萬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2.8萬億美元,約占總資產管理規模的7%,同時,該比例連續5年逐年上升,表明市場對可持續基金的需求強勁。
可持續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
數據來源:Morgan Stanley, Morningstar, 華金證券研究所
ESG指數投資
ESG ETF的資產規模自2006年“ESG”概念被正式提出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整體規模呈現出快速上漲的趨勢,從2006年的50億美元顯著增長至2021年的3910億美元。到了2022,由於整體市場的不平穩,資產規模同比下降3%至3780億美元。
ESG ETF資產規模
ESG ETF資產規模
數據來源:Statista, 華金證券研究所
ESG債券
根據彭博數據,2022年全球新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的總額約為6350億美元,遠低於2021年的全年發行量9100億美元,下降約30%,這也是ESG相關債券銷售量自2012年以來的首次暴跌。但在世界經濟好於預期、綠色經濟扶持力度加強,利率更加確定和去年推遲發行等因素的影響下,2023年的ESG債券市場有望反彈。根據法國農業信貸銀行ESG固定收益研究,2023年全球可持續債券發行量可能達到9600億美元,超過2021年全年發行量。
數據來源:Bloomberg, 華金證券研究所
結論
ESG投資目前不過百年的起源與發展,但受到越來越多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密切關注,投資者清醒地預見到ESG對引導中長期投資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進入二十一世紀,ESG在國際上已成為企業運營和投資的主流理念,在全球環境問題凸顯、老齡化愈發嚴重的大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氣候變化目標的驅使,及ESG投資理念與盈利能力並重的全球投資思潮變革,使全球投資策略逐步向ESG投資傾斜。根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的統計,過去十年,ESG投資的資產管理規模年複合增速為13.02%,遠超過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整體增速6.01%。根據彭博社情報調查顯示,預計2025年全球ESG投資規模達50萬億美元;盡管中國ESG發展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內各個領域對ESG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近期國內ESG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ESG投資規模預計於2025年達到20-30萬億元,占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的20%-30%,通過ESG投資賦能綠色經濟,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基於ESG的電力企業經濟績效評價研究 李戴玉(導師:孫冬;高春成);華北電力大學(北京),碩士(專業:工業工程);2019
2、ESG將助力我國建築裝飾業可持續發展《中國建築裝飾裝修》;2022-10-31
3、設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投資平台協同推動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創新環境履約資金機制 張彥著;《經濟界》;2021-01-02
4、以ESG整合推動改革深化嶽學軍;《中國改革》;2020-10-28
5、境內外ESG投資發展比較及其對上海的啟示;劉興;《科學發展》;2021-12-20
6、企業ESG表現與股權融資成本;楊芷晗(導師:黃國良);中國礦業大學(江蘇),碩士(專業:會計學);2022
7、資產定價模型之ESG策略研究;戴華釗(導師:楊凱);上海財經大學,碩士(專業:數量經濟學);2022
8、踐行ESG理念助力綠色金融發展——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陳穎(導師:蔣崇輝);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專業:金融);2022
9、上市公司ESG表現對機構持股偏好的影響研究;劉璐(導師:朱小能);上海財經大學,碩士(專業:金融碩士);2022
10、ESG 投資的起源、現狀及監管 ;東方證券研究院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只是發布研究作者依據其認為可靠且目前已公開的信息撰寫的文章,力求但不保證該信息的准確性和完整性,訂閱者也不應該認為該信息是准確完整的,本公眾號對任何可能存在的錯誤或遺漏均不承擔責任。本公眾號內容經作者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的立場與觀點,同時,本公司也不保證文中觀點和陳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本公眾號所載信息、意見不構成所述證券或金融工具買賣的出價或征價,評級、目標價、估值、盈利預測等分析判斷亦不構成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投資建議。該等信息、意見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意見,亦不構成任何法律、稅務、會計、投資或其他專業咨詢建議,訂閱者應當對本公眾號中的信息和意見進行評估,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未經公司事先書面授權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制和發布,亦不得作為訴訟、仲裁、傳媒及任何單位或個人引用的證明或依據,不得用於未經允許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發,需注明出處,且不得對研究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任何未經公司授權擅自使用本公眾號內容的,本公司有權追究其侵權責任並要求賠償損失。
公司對本公眾號所載資料的准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所造成的任何後果,本公司及/或其關聯公司及其任何董事、管理人員、雇員或代理人均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